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省首批国际化特色专业


浙江省“十三五 ”一流学科(B类)


硕士点授权学科


学科(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科负责人:罗战友 博士/教授


1 学科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我校首批学术型硕士点授权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2016),岩土工程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2009)。现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浙江省海涂围垦及其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第二、2014),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第二、2014),浙江省现代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级、2014)。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浙江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

2 学科方向

土木工程学科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本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有4个,即海洋软土特性与地基处理、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工程与新型材料、环境修复与治理。

1)海洋软土特性与地基处理。结合浙江地区特色,主要研究沿海及近海软土的力学与工程特性、沿海滩涂地基上围垦及堤坝建造技术。

2)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研究围岩变形与失稳的机理和锚固机理以及复杂结构隧道开挖支护技术。

3)结构工程与新型材料。研究不同结构体系的鲁棒性特征与现役结构的再设计、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技术以及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宏微观作用机理。

4)环境修复与治理。结合浙江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废弃物循环利用-污染防控-生态环境修复”为轴心,重点开展废弃物能源化、材料化、生态化处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3 人才队伍

土木工程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学位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突贡专家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1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

4 科学研究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和省部级项目28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2015),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4),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2012),浙江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1项(2013)。

5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质量高,土木工程为浙江省第一批本科招生专业,设有中德(2+3)、中德吕贝克、中法、全英文国际班等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在校国际留学生239名,国内本科生1124名;学生在结构设计、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6项。本学科近5年初次就业率均达97%。目前在校研究生60名,其中国内生50名,国际研究生10名。2006年与德国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法国赛齐-蓬多瓦兹大学和日本佐贺大学签订了研究生联培协议。

6 社会服务

土木工程学科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目前设有岩土工程研究所、中德绿色建筑研究所、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和生态环境研究院等机构,广泛参与省内重大工程建设,年均承担3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链接:http://iees.zust.edu.cn/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单胜道教授负责的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11月通过省科技厅、发改委认定。该实验室以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依托,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围绕水体、土壤、种养废弃物等污染控制开展研究,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形成高效、易推广的生态环境技术体系,培养一批生态环境技术推广人才,为切实推进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该实验室是我校的高层次学科平台,也为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实践基地和保障。

一、研究方向

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求,该重点实验室主要从“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和“种养废弃物炭化能源化利用”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1)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

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特点,重点针对污染负荷削控、饮用水水源修复、河湖库水体水质改善与修复等方面技术研究。围绕氮磷、POPs与新型污染物在处理系统行为与归趋等问题,重点研究高污染行业废水达标处理与资源化回用技术,研究城乡污水强化脱氮除磷、污泥减量与尾水污染风险削控技术,形成可持续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以富营养化发生机理和控制为重点,研究水沉积物界面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从污染源截留、生态重建入手,研发富营养化水体控制与修复的关键技术,建立适合我国湖库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的技术体系;开展典型村镇饮用水源污染特征、源解析,研发微污染原水净化和强化处理、有毒有害有机物与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与技术集成,构建 “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2)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针对我国污染土壤点多面广、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污染物滞后效应等特点,以基于污染风险评估的修复为导向,以生物炭技术为纽带,开展重金属、农药、POPs等典型污染物多介质跨界面环境化学行为、过程分子机理、复合污染互作与交互作用和生物生态效应等基础研究;探索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后评估技术,建立多技术联合的修复技术和综合集成的工程修复技术体系;开展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集成示范,构建土壤环境/场址的污染阻控与修复新技术体系。

(3)种养废弃物炭化能源化利用

针对我国种养废弃物量大,增长速度快,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浪费,开展水热炭化和微波炭化技术和工艺研究,开发系列功能炭材料。发挥沼气工程在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核心纽带作用,针对现有沼气发酵工艺更新缓慢、装备水平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下,以及“三沼”处置不及时、利用方式单一、污染危害严重的客观实际,开展混合原料预处理技术、高效稳定厌氧发酵工艺技术和“三沼”精准利用技术研究。

二、研究团队

重点实验室融合多学科资源,拥有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学术影响力强的研究队伍。目前,共有研究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钱江学者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5人。

三、研究成果

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欧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近10项,主持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浙江省重点软科学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累计科研经费254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2项,出版专著23册。研究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四、研究条件

重点实验室下设5个实验分室,包括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实验室、固废处理与循环利用实验室、生物炭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土壤生态修复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m2,实验仪器设备总资产价值约1420万元,其中价值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4台(件)、10万元以上先进仪器设备30多台(件)。科研创新平台支撑条件优良。


图1 重点实验室标牌



图2 学校党委书记龚建立到实验室指导工作


图3 衢州企业到实验室交流